close

台灣近年來,除了文學,從電視劇、舞臺劇、各縣市政府也紛紛展露了關於外省族群文化的呈現,這是大眾媒體與官方開始正視眷村文化的時刻點;眷村文化代表的背后意義不再只是早期專屬一小塊族群的特殊記憶,而是真正在台灣這個島嶼共有且交錯的組成。在此情勢之下,真正包納著外省人生活的眷村場所,在2013年之前即將面臨全數拆除消失,僅留下至多10處的眷村,以達成表面上的眷村文化保存目標。

在眷村改建的腳步底下,像是台中干城六村目前唯一僅存的小塊地區——人稱為“彩虹眷村”,之前也面臨被拆除消毀的危機,將隨著周遭早已夷為平地的眷村社區沒入無痕。這個彩虹眷村早在2008年開始,由於當地居民黃永阜伯伯獨自展開的社區彩繪行動,成為當地特殊的觀光景點,北臨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園區,東邊是國道高速公路,南邊則緊臨由大甲溪分支所掘出的干枯河床凹槽,無論是地域、文化上,都成為一則遺世獨立的景物存在。可喜的是,目前彩虹眷村已經予以保留。

台灣眷村小史

所謂“眷村”,指的其實是國民黨來臺帶入台灣的軍公教人員所居住之地。要追溯台灣眷村的發展,首先必須回到1945年到1951年間,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后,由中國內地隔海帶入的一百多萬人談起。

時台灣原先人口數不過700萬,在當時短短幾年間,特別是1949年后的兩年內,台灣島上突增了1/7的人口數,生命養成、社會習慣與使用語言截然相異,在當時形成的社會沖擊可想而知,於是整頓安置便成為首要之務。然而,直到1956年國際情勢相對穩定后,政府才開始投入資金、時間支援“婦聯會”,有系統地興建“眷村”。1956年后建造的眷村共500處,再加上1956年以前,軍、眷自行建造與接收日本政府遺留下來的房舍,全臺總計887處眷村,也就是台灣現今慣稱的“老眷村”。

就在上述大時代的背景底下,台灣眷村面貌與人際生態可謂多元多樣。居住過眷村的人們,最懷念的就是眷村里面來自各省各地的家鄉菜,湖南、山東、浙江……因為有來自各地的老鄉們,眷村媽媽的拿手菜也經常流傳在各家各戶的餐桌上,孩童們坐在圍墻上偷看心儀的物件,逢年過節就像大拜拜一樣圍爐,除了在外當兵的父親們,眷村里的時光幾乎是靜定而與外界隔絕的。

然而,就在1996年,當局頒布了《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》,決議在2013年之前,將台灣眷村全數拆除,改建為公寓大樓,截至目前為止,台灣的眷村已由887處銳減至百余處,而原先眷村子弟們,則采取補償或購屋優惠的方式做安置。絕大多數的老榮民(老國軍弟兄)分散轉住到高樓公寓內,昔日的“老眷村”的光景已不復返。

除了上述由“國防部”列管的眷村之外,另外有些孤兒眷村的存在,就是所謂“非列管眷村”,像是前言中的黃永阜老伯伯居住處所,實際上是依著台中干城六村周遭,由軍人自力搭建而成的房舍群。這些非列管眷村,是因著沒有家眷或提前退伍等原因,無法居住在列管眷村,而在軍營外部、列管眷村附近搭起俗稱“違章建筑”的眷村。這些孤兒眷村,并未受到“國防部”承認,因此立足點相對不穩固。像是面對著現代化行程下的眷村改建計畫,這些孤兒眷村便毫無保障可言,孤兒眷村成為“國防部”與“都市計畫發展局”之間的皮球,無父亦無母,只能等待被都市化淘汰的命運。這些孤兒眷村中,居住的是被排除在列管眷村名單之外的四、五十萬人,所形成的孤兒眷村數量難以估算。

14年來的拆遷計畫與都市計畫/都市更新,已經抹平了許多歷史痕跡,而這批歷史共業下的移民者,將存在何處?

 

 

資料來源: http://tw.mag.chinayes.com/Content/20101116/BF9697FD5BFA4992B2737A23A0E0664C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彩虹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